保定市工艺美术学会网 行业门户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前沿 > 最新出版
新时代纪念馆陈列艺术
发布日期:2016-1-3

                                             展示专业委员会 徐乃湘 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网

         在纪念馆陈列中如何实现历史人物与现代观众的交流,首先我们要了解纪念馆陈列中,存在的历史人物与现代观众之间的“认知差异”和“认知鸿沟”。毛泽东说:“现在的青年和未来的青年将按照他们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评价革命工作”。此话十分确切, 时代不同了,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

        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生存质量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等等因素,在促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的同时,人们对于国家、民族传统的认知,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这些变化就自然形成了现代观众与纪念馆历史人物之间的“认知差异”或“认知鸿沟”,这大概就应当归结为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

        有位英国历史学家最近撰文说:欧洲人是非常注重自己家族历史的,几乎人们都能引自己父祖辈经历过的人或事件为傲。他认为相反,现代的中国,很多年轻人甚至说不清自己父母工作、生活具体的历史变化。而更多的人对于自己祖辈以上的人,就更加不了解啦。

       姑且不去评判这位学者的结论是否绝对正确,但我国确实存在很多青年人对自己父母、祖辈历史的漠视,而更多的人对于纪念馆中历史人物的信仰、生平、贡献、事迹……,就更加隔膜了。

        弥合、消除纪念馆历史人物与现代观众之间的“认知差异”或“认知鸿沟”,既是解决纪念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的任务所在,同时也成为我们纪念馆陈列工作者的历史责任:通过我们的陈列展示,使革命先辈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生平事迹能为后辈观众熟悉、认知、敬仰、学习,从对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的认知、交流中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

         纪念馆陈列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文物的数量和“质量”(请注意:质量加了“”):即数量有限和“质量”不“高”这一状况。实际上,历史文物是一种物证,可有重要与否之分,却不可用“质量”来判断。

        做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靠的是“视觉”来传播知识,大家都知道,充分准备文物、文献等展品,是绝对重要的。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直接相关的文物数量和“质量”缺乏或很缺乏,这就要求我们在搜寻文物资料的时候,要能够知识丰富、视野开阔。

        由于对陈列展览基础理念认识上的差异,我们在设计陈列、展览时(内容和形式设计)非常容易忽视陈列展览的基本概念,在释读文物的历史内涵上,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现在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有相当多的陈列大纲,在内容与文物的关系上出现搁浅:在把第2至3级标题、说明铺陈之后,即止于提供一堆展示文物的目录。缺少了更深的一个层次,即通过文物的组合,来挖掘文物所承载的深厚历史内涵,从而更加深刻、丰满地地阐发陈列的主题。

        在历史人物的遗留文物中,与他们直接相关的文物,我们现在把它们称作“直接文物”,而与历史人物没有直接关联的文物,我们把它们称作“间接文物”。通常情况下,“直接文物”较少,而“间接文物”可能会很丰富。

        目前的情况是,我们过度将目光注视到“直接文物”上了,而现有的“直接文物”数量与“质量”与表现陈列大纲的主题在对应上又存在较大距离,导致我们在使用这些文物时,产生了误区,这就是纪念馆历史人物的陈列展览,出现了在文物运用上的“记录式-文物罗列”的现象。  

       “以文物、标本和辅助陈列品的科学组合,展示社会、自然历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或某一学科的知识,……”这个“组合”与电影艺术的重要手段“蒙太奇”极为相类:电影艺术在根据分镜头拍摄了大量胶片之后,并不能形成感人肺腑的故事,这中间,要靠 “剪辑师”,对胶片进行“剪辑”。几组看似无关的镜头,靠剪辑师的“蒙太奇”处理,影片的主题、感人泣下的故事、动人心泊的情节才能绽放出来。我们的文物陈列工作与此极为相类,“直接文物”与“间接文物”的组合并加辅助手段及必要的说明,能把时隔多年、互相失去直接关联的文献、照片、文物所蕴蓄的历史内涵展现出来,感染并激励我们的观众。

        通过这样的“组合”方法,我们不仅能够阐释和加深观众对历史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更能使观众从历史人物的成长经历中学习到那种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感,即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历史人物与现代观众,在对于国家、民族、使命、责任这一基本认识的价值观上,得到融汇和认同,使可能存在的认知差异得以统一起来。

        下面谈谈新时代纪念馆陈列展览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数字技术运用要得当,不用盲目求新。科学术技日新月异,“最新”难以界定,当你正处在实施阶段时,新的技术已经超越,因此,使用成熟的技术,通过对成熟数字技术嫁接、移植、整合,为表现本身内容特色量身打造的科技手段,才是最佳选择;其次辅助手段要因“内容”设置,不是任何主题的纪念馆、博物馆都适宜建3D影院或4D影院(比如:语言文字方面的博物馆);再有,要因“地”置宜,没有环境、场地不要勉强为设置而设置(比如:半景画、全景画)。

        纪念馆装修要适度,装修过度会喧宾夺主,纪念馆中的陈列设备,最理想的状况是当观众参观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当观众注视它们的时候,又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展柜光源要设置合理,舒适的光源能增加展品的展示效果,特别要合理使用底光,底光会直射观众眼睛,产生严重光污染,器物被从下部打光,会改变人们视物立体感生成的生理特征,违反人机工程学规则;主展线上不宜设置一次一人操作的互动项目,要降低噪声、避免拥堵和事故发生等等。

        我们已经进入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信息传播的多样、量大、快捷、质高,以及高科技、新材料、新工艺等等,这些科技成果如铺天盖地般地向我们的生活扑来。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工作、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接受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丰富、快捷、方便。处于这样一个新时代的金光大道之上,我们传统的陈列展示领域应当怎样面对?

        纪念馆、博物馆的传播形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应该提供给人们超近距离、平心静气释读的陈列环境,观众可以仔细研读、慢慢品味,也可以随意浏览和欣赏,以实物为主并配合各类辅助手段布置的陈列展览是这传播的最佳方式。在新时期,对有利于展示既定目标的、有利于提升展览质量的高新技术手段,我们应该加以吸收和利用,只是要经过量身打造,选择适合主题表现力的新方法,使高新技术真正成为推动纪念馆、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动力。


上一条:关于漆画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6-1-2 ]
下一条:重构中国水彩画体系[ 2015-11-19 ]